2022年,縣發改委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黨建引領,著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力促進了全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2022年工作總結
1.強化經濟運行監測。會同縣經濟主管部門強化經濟運行監測預警,密切關注指標變化情況。牽頭制定《2022年經濟有關重點工作責任清單》。全縣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增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8億元,同比增長4.2%。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
2.落實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與上海市對口合作等重大區域戰略疊加機遇,印發了《霍邱縣落實加快新時代六安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實施方案》《霍邱(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2022年工作要點》,制定了《2022年與合肥市結對合作重點事項》。積極推進對口合作,多次與上海金山區對接,出臺《霍邱縣與上海市金山區對口合作工作行動計劃》。
3.推動重點項目建設。今年,全縣納入市庫重點項目116個(含儲備項目49個),總投資784.3億元,計劃投資114.8億元。計劃開工項目22個,計劃竣工項目16個。全年累計完成投資139.9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21.9%。實現開工項目36個,開工率163.6%。實現竣工項目19個,竣工率118.8%。德鑫鋼結構建設、首礦大昌3#全封閉機械化料棚、法姬娜新城之星、蘇彥家電配件制造等一批項目建成,龍源馮瓴鄉10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S245霍邱城關至合霍阜高速公路連接線段改建工程、通達物流快遞設備生產等一批項目開工建設,名邦凱旋公館、徽鹽珺臨府、淮河航道臨淮崗復線船閘工程等一批項目按進度實施。
4.服務發展爭資金。全年,我縣共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8個,總投資6.53億元,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2.02億元;為霍邱縣淮河行蓄洪區新建王截流、陳郢保莊圩居民遷入安置工程爭取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5億元;新增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5.77億元,發行規模居全市第2位。
5.加強公共資源交易監管。一是標后履約聯合督查。制定《霍邱縣工程建設項目標后履約聯合督查方案》,建立招投標市場與標后履約現場“兩場聯動”機制,著力解決招投標與標后履約管理“兩張皮”問題。截至目前,共檢查建設工程項目107個,處罰違約金86.47萬元。二是招投標專項整治。配合公安機關調閱資料17次,涉及項目72個,公安機關立案查處涉嫌串通投標案3起,其中1起2人被法院獲有罪判決,另2起共涉及8個項目6人。我委立案查處投標弄虛作假案1起,移交公安機關私刻公章案1起。
二、2023年工作打算
1.強化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強化經濟運行監測預警,分析研判經濟運行走勢,力爭GDP完成年初人代會提出的8%以上的預期目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皖北“兩個加快”發展、省級開發區考核實現爭先進位,特色產業集群考核獲得省政府表彰,全力做好縣委、縣政府的參謀助手。
2.落實區域發展戰略。一是協同推進承接產業集聚區建設。按照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部署,會同經濟開發區、現代產業園及縣直有關單位加快推進霍邱(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加快引進一批補鏈延鏈強鏈項目,積極向省直有關部門爭取有利政策,用足用好國家和省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政策。二是深入推進與上海市對口合作。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虛心學習金山、學習上海在區域經濟發展、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和先進理念,主動研究、主動對接溝通、主動爭取支持。將產業合作、基本公共服務提質作為對口合作工作重點,做到合作項目化、對接具體化,將對口合作向縱深不斷推進。三是扎實推進與合肥市結對合作工作。協調推進我縣與合肥市結對合作工作,學習引進合肥高新區先進發展理念,制定并推進2023年重點合作事項。
3.努力擴大有效投資。發揮投資對穩增長、補短板、調結構、增供給的重要作用。提升重大產業項目、重點技改項目投資比重,加快推進市政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生態環保、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和民生投資,以投資結構優化促投資效率提升,以投向引導促投資動力轉換,推動投資合理高效可持續增長,力爭完成人代會制定的15%的投資增長目標。
4.全力以赴抓項目。加大重點項目管理力度,嚴格執行“四督四保”制度,進一步完善目標責任、臺賬管理、動態管控、運行調度和督查考核五項機制,全面提升我縣項目建設水平。2023年,全縣擬實施億元以上重點項目74個,計劃投資102億元。加快安徽首礦大昌金屬材料有限公司3500mm中厚板、S245霍邱城關至合霍阜高速公路連接線段改建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準確把握國家宏觀投資動向,謀劃論證儲備一批項目,形成梯次推進、滾動開發的項目建設格局。
5.持續優化涉企服務。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強化項目幫辦服務力度,減少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確保項目及時開工建設。加強銀企合作,強化與上級部門匯報對接,爭取更多資金支持。
6.強化項目儲備。圍繞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合肥都市圈,用足用好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政策紅利,依托鋼鐵首位產業,強力引進鐵基新材料、機械設備制造、礦產資源延鏈加工等項目;立足農產品資源加工等主導產業,堅持全產業鏈招商,大力引進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精深加工項目;圍繞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專業化、高端化,致力引進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勞動密集型項目;圍繞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及地方政府專項債等重點投向,謀劃一批補短板、強弱項的新型城鎮化、社會事業項目。
2023年1月16日